新刊速览丨《岳麓公共治理》2025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25-04-18 作者: 浏览量:

封 面



目 录



内容提要

【“全域服务治理与超特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专题】

01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的超大特大城市基层治理——基于广州实践的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步入下半场,城市基层治理与公共服务供给压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条块分割下作为执行末端的基层治理乏力、超大特大城市的庞大规模加剧了公共服务的压力。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思想,我国超大特大城市进行了一系列治理创新与探索。其中,广州开展了镇街综合行政执法与全域服务治理两项改革,二者分别从政府内部职能调整及外部多元力量动员角度开展。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执法力量划归镇街统筹,将基层执法权有效集中、统一执行,是基层“条块”合作的积极探索;全域服务治理在公共服务外包的基础上,以产业导入实现闲置公共资源激活,通过政府、市场的合作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注重调动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及公民的积极性,推动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以整体性治理的理论视角,从纵向整合角度分析综合执法改革,从横向协同角度分析全域服务治理改革,两项改革各成体系、目标统一,形成超大特大城市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

[关键词]超大特大城市;基层治理;整体性治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域服务治理

[作者简介]叶  林(1977—),男,博士,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治理、城乡融合。陈雪强(2000—),男,通信作者,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创新、区域治理。胡中龙(1988—),男,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层治理、公共服务。

02 政企合作治理中的组织惯性研究——基于G市D街全域服务治理的分析

[摘要]研究以G市D街全域服务治理试点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认知-结构-制度”三阶段分析框架,揭示了组织惯性在政企合作治理中的动态传导路径与重塑机制。研究发现,组织惯性的突破需经历政策酝酿期、合作启动期与正轨运行期的动态演进,并受到关键行动者、制度嵌套性与路径依赖三重机制的交互影响。在认知层面,政企双方通过“自上而下灌输”与“自下而上反思”实现认知共识;在结构层面,物理整合虽提升决策效率,但仍受制于制度性结构壁垒;在制度层面,科层制的刚性约束与行为惯性抑制了创新扩散。研究进一步提炼了中国基层治理创新的渐进调试逻辑,提出通过“政策企业家”角色激活、条块关系动态平衡及行政与市场逻辑融合等策略,推动制度韧性的再生产。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制度环境中路径依赖与创新张力的并存,为理解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启示。

[关键词]组织惯性;政企合作;全域服务创新治理

[作者简介]熊美娟(1978—),女,博士,广州大学bevictor伟德官网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治理和政治认同。杨芳(1975—),女,博士,广州大学bevictor伟德官网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治理。

【“方法论的反思与创新”专题】

03 理解过程追踪法的兴起与应用

[摘要]本研究系统探讨了过程追踪法在质性研究中的兴起与应用,分析其学术背景、核心概念及实践操作,揭示了这一方法在社会科学因果推断中深化机制理解与提升分析精度的独特贡献。首先,研究梳理了过程追踪法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了该方法如何在方法论对话、质性研究透明化以及应对经验分析挑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为案例内因果推断的核心工具。其次,研究从机制分析的视角切入,深入探讨了因果机制在质性研究中的理论价值及其在具体研究中的分解与验证路径。通过引入枪口冒烟型与环箍型两种不同的证据与检验方式的分类框架,进一步阐释了不同证据类型如何通过多层次检验,共同支持因果链条的逻辑完整性。此外,研究强调,过程追踪法的实践需要关注其分析逻辑的严谨性与操作的规范性,并通过优化证据分类与检验逻辑,加强与其他研究方法的整合,以进一步提升其理论解释力和实际应用价值。研究不仅深化了对过程追踪法的理解,也为因果复杂性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过程追踪;案例内推断;因果机制;整合研究设计

[作者简介]游宇(1986—),男,博士,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预算政治学、比较政治学、财政社会学及案例研究方法论。

04 追求理论推进的比较式提问:概念、路径和示例

[摘要]提问是研究的核心,提出好问题往往意味着成功了一半。然而,许多研究者因对问题的本质与正确提问方式缺乏深入了解,常面临问题缺失和问题意识薄弱的困境。本文基于“问题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这一定义,提出比较式提问这一概念,旨在改善这一现状。比较式提问通过演绎思维、对新旧理论与实践进行比较,从而识别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其核心在于理论之间的对比,深入探讨既有理论及其不足,为新理论的构建提供方向。具体包括三个步骤:基于因素的比较、基于框架的比较、基于结论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本文以“面条咸了”和“剩余控制权配置”两个案例为例,详细解析比较式提问的应用过程,并为初学者提供从案例研究开始的实用训练建议。

[关键词]问题;比较式提问;理论;演绎思维;文献综述

[作者简介]刘西川(1975—),男,博士,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农村金融与中小金融机构治理。

05 超越“归纳偏见”:案例研究的多元呈现逻辑

[摘要]案例研究长期受“归纳偏见”困扰,被简化为理论建构工具,忽视其检验、修正和迁移功能。本文旨在突破这种偏见,探索案例研究中演绎与归纳逻辑的互动关系。通过梳理演绎与归纳逻辑的哲学分野,揭示案例研究多元呈现逻辑的肇因。在深入分析纯演绎式、纯归纳式、演绎-归纳式和归纳-演绎式四类研究的呈现逻辑后,提炼出案例研究呈现逻辑的“学科传统-理论成熟度-研究目标-案例特性”四维决策框架。研究表明:案例研究既可依托演绎逻辑验证理论,亦能通过归纳逻辑建构理论,更可借助混合逻辑实现理论修正与迁移,其逻辑选择受上述四维要素动态制约。突破归纳偏见、拥抱逻辑弹性,是释放案例研究潜力、回应复杂社会问题的关键。本文为跨学科案例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整合路径,并呼吁学界重视“问题驱动”而非“方法驱动”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演绎;归纳;案例研究;理论检验;理论建构;理论修正;理论迁移

[作者简介]甘甜(1992—),男,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基层治理、政策过程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研究论文】

06 数字政府建设何以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基于TOE框架的组态分析

[摘要]现有研究中鲜有关于数字政府建设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影响机制与其路径研究。本文运用TOE框架,在把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地理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技术、组织、环境条件影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绩效的可能路径。研究发现:(1)“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绩效存在地理相关性,整体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出现江西、四川等异常值。(2)强数字技术创新、高数字化治理水平、高市场化水平和高数字化发展水平对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绩效起到重要作用。(3)3条路径可以产生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绩效,分别是:技术型、环境-平衡型和技术-环境型。研究拓展了数字政府治理效应的研究广度以及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政府行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绩效影响的研究深度,深化了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复杂培育机制的认识。

[关键词]数字政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政府职能;企业发展

[作者简介]吴光东(1984—),男,博士,重庆大学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研究方向:城市发展与管理。袁明杰(2000—),女,重庆大学bevictor伟德官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创新。谢智敏(1987—),女,博士,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创业与创新、QCA方法。王欢明(1984—),男,博士,大连理工大学bevictor伟德官网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研究方向:城市可持续发展治理、公共服务供给。谢厚礼(1976—),男,重庆市建设信息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数字住建与城市治理。

07 公共服务成本管控中的多元价值权衡:Q方法下的Z市地铁监管部门公职人员认知图谱

[摘要]在公共服务成本管控中,监管部门公职人员对绩效目标的认知差异制约着管理效能。本研究聚焦绩效评估框架下公共服务的效率、质量与创新的协同优化机制,以Z市地铁运营成本年度审核为例,运用Q方法深入分析了来自不同监管部门的公职人员在审核业务中的主观认知及其形成机制。通过刻画公职人员的认知图谱,发现受访者普遍将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置于首位,且在具体绩效目标的权衡中呈现出四种典型的成本管控偏好类型:强调智能化升级与人文关怀结合的技术-人文协同型、注重预算管理与资产配置的稳健-效能权衡型、重视安全保障与服务质量的安全-效能均衡型,以及强调人力资源投入与服务品质关联的福利-效能平衡型。这种多元目标导向凸显了公共服务优化过程中的系统复杂性,即成本管控机制设计中多重目标的均衡协调问题。研究结论为政策制定者构建多元目标平衡机制提供了实证依据,对推进公共服务改革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成本管控;多元目标权衡;Q方法;地铁运营

[作者简介]刘毅(1980—),女,博士,大连理工大学bevictor伟德官网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协同治理、公共服务、大数据。菅一寒(2001—),女,大连理工大学bevictor伟德官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服务。

08 环境类评比表彰能促进绿色发展吗?——来自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运动的证据

[摘要]环境评比表彰是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的重要治理工具,而关于其是否能促进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的共赢却鲜少有系统的研究。基于2006—2017年285个地级市数据,将国家卫生城市的命名作为一项准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方法探讨了地方政府参与环境类评比表彰对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并分别检验了环境管理效应、创新挤出效应及结构优化效应等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环境类评比表彰显著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第二,环境类评比表彰显著激励地方政府提升环境规制强度,但又抑制了城市的创新产出,且未能实现产业结构的根本优化。第三,环境类评比表彰的绿色驱动效应对资源禀赋低、行政等级低、城市等级低、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和绿色发展水平中等的城市影响更显著。本文拓展了环境治理工具的研究,为各级政府环境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绿色发展;双重差分模型;环境类评比表彰;治理工具

[作者简介]邵翠樱(1997—),女,通信作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城市治理。唐贤兴(1968—),男,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副主任,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基层治理。

09 “负担中寻找甜蜜”:生育友好视角下年轻妈妈们的家庭情绪劳动研究

[摘要]在我国生育率下行的背景下,本研究通过分析妈妈网社区发帖内容,考察了年轻妈妈们的家庭情绪劳动及其对生育意愿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年轻妈妈们普遍承担家庭情绪劳动,且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情绪表达规则对女性提出了传统家庭观念和现代社会期望的双重要求。女性主要采用的情绪管理策略包括表层表演、深层表演、真实情感流露和情绪终止。受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影响,以“假装”为特征的表层表演是最常用策略。具体到不同的家庭人际关系,女性在亲子关系中会更多采用真实情感流露策略,并产生幸福感等积极影响;而在夫妻和代际关系中,表层表演更为频繁,进而可能产生情绪问题,降低婚育意愿。研究结果表明,构建婚育友好型社会应重视家庭情绪劳动这一非经济、非体力因素的影响,关注非亲子关系中的情绪劳动累积效应,以减少其消极影响,并最大化其积极效应。

[关键词]情绪劳动;家庭生活;育龄女性;生育友好

[作者简介]周蔚(1986—),女,博士,bevictor伟德官网副教授,研究方向:卫生政策与管理、人群心理健康及服务、性别研究。洪潇玲(2004—),女,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卫生政策与管理、老年人健康与服务。


注:以上内容以正式出版为准。




联系我们

邮箱:pajob@hnu.edu.cn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麓山门

电话:0731-88821266
传真:0731-88821266

bevictor伟德(中国区)官方网站-首页|NO1 版权所有©2025年
湘IC备09007699号